常州网 | 微博

李文烈士及其故里湟里镇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纪事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姚程玉 发布于 2021-05-26 08:35:57

(原标题:怀孕妻子和丈夫手挽手走向刑场——李文烈士及其故里湟里镇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纪事)

1931年2月17日是春节。对许多家庭来说,那是团圆的日子、喜庆的节日。然而,10天前的夜晚,在上海市郊龙华,24位革命者被秘密枪杀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院内的荒地上。

恽雨棠和李文是二十四烈士中一对年轻的革命伴侣。龙华塔下,天色渐明。恽雨棠拖着沉重的脚镣迈向刑场,步伐坚定。妻子李文抚着腹中胎儿,紧紧依偎着丈夫,手挽着手,从容就义。

47岁的李文涛,是李文烈士的后人。他对姑婆李文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爷爷李一生前的回忆。李文涛告诉记者,李文自幼活泼机灵、才貌出众。1927年春,李文在常州芳晖女中读书时加入共青团,因积极参加并组织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而被校方开除。回到故乡湟里后,她参加了黄祥宾领导的武进西南区工农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乡前黄公学任教师。1929年,经时任武进县委书记徐水亭介绍,恽雨棠与李文结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女孩。

李一在世时,时常说起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妹婿恽雨棠。1902年出生的恽雨棠,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恽雨棠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1919年,恽雨棠通过招工考试被商务印书馆录取。1923年底,恽雨棠由董亦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由一个热忱的爱国者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5年10月和1927年秋,恽雨棠两次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8月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红旗》杂志发行部工作。

1930年秋,在白色恐怖下的南京,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先后遭到6次大破坏,许多同志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就在这时,恽雨棠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由于他反对王明的极左路线,遭迫害被撤职,李文也被停止工作。夫妻俩失业后经济拮据,忍痛将女儿送进了育婴堂。怕老家的亲人伤心,李文夫妇隐瞒了把孩子送走的事。1931年1月21日,因叛徒出卖,回上海开会的恽雨棠和李文在新闸路福康里623号被敌人围住,敌人在他们家中搜出了手枪和俄文版的革命书籍,真实身份暴露。当年2月7日,两人被害。

李文

“姑婆离开家乡时还是一个稚嫩的少女,谁能想到她年仅21岁就血洒龙华啊!”在李文涛家中,珍藏着一张李文在湟里老宅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李文正值芳华。照片的反面,是李一的手书:“胞妹李文与其夫恽雨棠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牺牲上海龙华。”

李文的这张照片,是她留给李家人的唯一纪念物。自李文涛记事起,总会看到爷爷对着李文的照片发呆。当年得知李文夫妇英勇就义后,李一曾赶往上海,寻找他们送往育婴堂的女儿,但无果而返。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人民永远铭记。2017年,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专门为“龙华二十四烈士”开辟了一个单独的展厅,传承、弘扬烈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李家,后人们更是时时把这对英雄夫妇存在心间。李文涛告诉记者,爷爷李一曾是中学教师,几十年来他总是把“革命烈士李文夫妇”作为鲜活的教材,激励一批批学子以及儿孙,在后人心中树起巍巍丰碑。为了纪念李文,李一为小女儿起名为李念文,两个孙子叫李文涛、李文洛,都嵌入了一个“文”字。

今年,湟里镇特别推出了红色故事系列微电影,李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湟里镇党委宣传委员陆霜弘说,学生时代的李文在目睹富人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时,曾写了这样一首诗:“缺衣乏食的佃农,终年辛勤劳动;被剥削的工人,日夜在机旁奋勇;田野里哀鸣处处,全中国只有蒋、宋、陈、孔。”抱着对劳苦百姓的同情与解放所有民众的信念,李文用尽一生为之奋斗。

如今,在湟里镇这片土地上,处处闪耀着她的革命精神,尤以西墅村的发展最具代表性。2015年,武进启动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西墅村借改革东风,到2018年7月全村企业共缴纳土地经营性收入320余万元,增强了村级经济实力。“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后,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40万元左右,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湟里镇西墅村党总支书记季文斌说,现在,西墅村工业经济占全村经济的95%以上,拥有东方润安、长虹结晶、晨光涂料、骏宇汽配、盈德气体、苏冶轧辊等众多明星企业。

2020年,西墅村以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揭牌为契机,科学规划设计,连片综合整治,实现了人居环境再提升。按照“一村一品一主题”“一点一核一中心”的规划,重点实施以工养农、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惠农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精心打造“一带(景观带)、一路(道路白改黑工程)、一水(河道水系改造)、一房(房屋形态结构改造)、一弄(巷弄景观)、一场(综合广场)、一园(文化园)”主题景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百姓收入提高了,集体经济壮大了,各项社会民生事业随之蓬勃发展,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今年60岁的村民刘建粮说,现在家家通了天然气,柏油路都通到了门口。他原来长期从事花木种植,如今是东方润安蔬菜园里的菜农,主要负责日常种植、打理和菜品运送。“菜园子”由东方润安集团与西墅村合作共建,村委供地,企业供技,“除去流转土地收入,我一个月还有4600元工资,算下来比自己原先种地要划算得多”。 王可人 王宁 子木

(百年百地)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