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由常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2“时与势”发展论坛,特邀房地产策划人汪明宇作主题发言。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变化最大、变数最多的一年。面对未来的市场变化与行业发展,汪明宇提出了独到的观察与判断。本报专访汪明宇,就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态度进行深度解读。
和幻想说再见
01
记者:站在房地产观察者的角度,你对当前的楼市有怎样的观感?
汪明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银行松贷,降息降准,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和城乡建设仍是最大的内需...... ”于是,一些人基于行业过去10年的经验,对下一场盛宴充满幻想。对此,我想说的是:放弃幻想,准备长跑。
02
记者:对于“不幻想”,你是从怎样的视角、怎样的维度加以判断的?
汪明宇:为什么要放弃幻想?回望过去十年,调控思路基本围绕限制需求、提高购房者准入门槛和交易成本,几乎不涉及房企金融供给端。而此次调控,目标与过往完全不同,不是简单调整供需,而是防止房地产的过度金融化。如何防止?只有釜底抽薪,从根源上断舍离。“三条红线”限制房企融资规模,“两集中”限制银行涉房贷款占比的上限,“供地两集中”考验房企现金流管理……因此,有房企喊了无数次“活下来”,这次终于信了,因为提供行业生长的基础变了;所以,有房企喊出:房企负债率降到30%才为优秀……现实正在教育我们。
赛道依然精彩,前行者无需悲观
03
记者:你提出“赛道依然精彩,前行者无需悲观”,这与“不幻想”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不悲观”体现在怎样的行业认知与未来判断?
汪明宇:盲目乐观者心存幻想,过分悲观者自觉身处“至暗时刻”。房企从业者,要有宏观看行业的能力,才能在剧变中保持战略定力。
我观察到,2021年,中国城市化率总体约65%,距离英美日等成熟城市化国家依然有20%的缺口,保守估计未来15年仍有每年十万亿以上的房地产市场规模。此外,中国城市化真正全面启动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全面提速是在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如此短的时间,成果固然惊人,但一定伴随“粗糙”,未来几年城市更新带来的拆迁、旧改依然会创造巨大市场需求。
回头看路,让一切回归常识
04
记者:你用“精彩”二字形容赛道,赛道是比拼竞争之地,如何“精彩”?你是怎样思考的?
汪明宇:中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在解决“从无到有”的路上前行,距离“从有到好”道路还长。当市场发生剧变,投资客阶段性散场,购房者越来越理性,唯有构建“我与别人不一样”的能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05
记者:面对新的一年,面对更长远的发展,你对房企有什么建议?
汪明宇:2022年,房企应该重启五项核心能力。
一是拿地背后的研判。如何用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去判断传统认知外的土地价值?卖房的核心是卖预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多房企只是依据规划图纸进行描述,往往忽略了更核心的问题:务必要在土地可研阶段,更多将地块规划与城市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发展历程的底层逻辑相结合,与城市多年来重大走向的公共决策规律相结合进行深度研判。因此,我建议房企多去城市规划展览馆开拓视野。
二是在产品定位中,从“我认为”到“他们认为”。项目定准位的能力,将成为2022年房企逐鹿的核心能力。产品定位不准的核心表现,是对“人”的不“尊重”。产品设计不是考验审美差异,而是考验潜在客户共性需求的解决能力,甚至是引领、创造客户的场景需求。房企需要在用户需求研究上下功夫,将“我认为”实实在在变成“潜在客户认为”。
三是要找对人,操盘者最好经历过周期。不经历周期,何以见功力。总有一些房企招聘时“项目营销负责人90前的不要,营销总监起步85后”,现实是过分追求年轻化的恶果已经显现:一旦房子卖不动,似乎除了简单的降价和分销,别无他法。
四是关注总包。总包管得好不好,做的活儿绝对不一样。节点是项目运营的关键,尤其是工程节点。现实是,总会听到营销人说,工程节点赶不上。可我有次发现,有两家房企用的是同一总包单位,因为总包管理的体系化建设水平不一样,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前者几乎没有任何节点误差,交付顺利;后者则恰恰相反,其带来的后果影响是行业内的普遍认知。
五是不要让企业名成为品牌负资产。2022年,房企将在品牌认知和品牌建设中的竞逐中分出高下。在品牌细分的年代,唯有消费者喜欢的品牌,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才能触达消费者的真实感受,进一步反哺房企本身。坦率说,有些房企的名字已经成了公司品牌的负资产,比如:“***的房子会倒的”“***的物业会打人”“***的房子交付即维权”……面对这一情况,有房企通过沉淀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高度统一,有房企通过产品品牌化带来不俗的市场效果,也有房企在品牌差异化方面作出大胆尝试……总之,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让企业名成为品牌的负资产。
大潮退去,购房者将越来越理性地用行动投票。在此过程中,房企每一个契合用户的转身,都将被市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