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路里程碑
1945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常州纪年
1月1日
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粟裕率部到达溧阳陶庄。7日,陶勇率部与粟裕会合。两支南下部队稍作休整后,全部开往浙西地区。
2月5日
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三、四3个纵队,十六旅为第一纵队。
2月12日至6月23日
新四军在浙西地区3次粉碎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取得天目山战役的胜利。溧阳、金坛、茅东等县出动民工,将粮食和大批物资运往前线支援新四军;溧阳组织妇女做军鞋千余双,慰劳新四军。
4月7日
叶飞、钟期光率新四军一师教导旅及数百名地方干部南下。途经武进时,地方党组织动员大批民兵和积极分子,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供新四军通行。12日,部队到达溧阳强埠一带。
5月中下旬
日、伪军纠集10个团兵力对茅山地区进行“扫荡”,金坛、茅东等县的军民奋起反击,取得反“扫荡”斗争胜利。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0日
新四军收复溧阳县城。
8月
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扩大人民武装队伍。金坛、茅东、溧阳县先后成立警卫团。各县还向主力部队输送一批新生力量,仅溧阳就有1000多人参加新四军。
9月2日
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9月5日
金坛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内公共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9月15日
溧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南门体育场举行各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万余军民参加。
9月19日
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提出:“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9月23日
苏浙军区在宜兴召开各地党政军领导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苏浙军区部队撤离苏南解放区的指示,并对地方党政干部和武装随新四军主力北撤作具体部署。
10月1日
新四军发表《江南新四军北移告别民众书》,宣传新四军北撤的重大意义。
10月3日
粟裕、谭震林率领的苏浙军区3个纵队经常州地区向苏北转移。
10月5日
中共苏浙区委召开留守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苏浙皖特委和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原根据地各县设特派员,对外称新四军留守处,同时成立武工队。
10月10日
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
10月上旬
金坛、溧阳、茅东等地北撤准备工作结束。党政军干部集中湟里出发,由奔牛越过沪宁铁路,13日从魏村一带渡江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