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奋斗的故事 | “工业明星城市”的来历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刘科羽 发布于 2021-03-31 08:26:04

由于战乱破坏,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常州只有大小工厂、作坊474家,从业人员7.7万人,是一座城区人口仅50万、经济规模和质量仍处于较弱水平的中小城市。

1975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反映常州工业大发展的系列报道。这是当月11日发表的第二篇 《“桌子”上唱起了大戏》。

在党的领导下,在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常州充分发扬“不等不靠,一干二闯”的自立精神,紧紧抓住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工业经济调整发展的历史契机,通过“农字当头滚雪球”,坚定发展农机、农肥、农药、农膜等支农产品;“小桌子上唱大戏”,主动把单一分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走中、小、专、协、联的道路;“母鸡生蛋法则”,通过“鸡生蛋、蛋生鸡”组织地方工业滚动发展;“一条龙生产技术协作”,通过产业集群模式,打造灯芯绒、卡其布、收音机、柴油机、玻璃钢、自行车等群“龙”共舞的产业协作链条……

这一系列切合城市实际的产业定位、创新思路和扎实举措,助推常州连续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三次起飞”。在全国诸多中小城市中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工业城市”,进而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

1981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厥文到常州视察,回京后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关于常州市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报告上批示:“常州市是全国城市中的一个典型,希望全国一半城市都能像常州一样,吸取常州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随后,大批专家学者到常州调查,探索常州发展之路,系统总结常州经验,先后出版了包括《第一个崛起的常州》《开拓奋进的常州》《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常州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起飞之前——常州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在内的一批反映常州发展道路的专著。

全国出现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据统计,1980年至1984年,常州共接待全国各地市领导以上干部带队的代表团3049个3.84万人次;外交部组织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常州访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常州敢为人先、改革创新、探索前行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 华岩 吕洪涛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