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常州不少人选择举家外出,用旅行缓解连续三年来困顿一地的逼仄感,但也有不少人,独坐静思,或是选择三五好友,也或是阖家共约,“轻煮岁月,慢煮茶”,赶了一波“围炉煮茶”的热闹。
同好齐饮,围炉寻个自在
大年初五,钟楼区宝龙广场附近,位于3楼的“可以”植物料理文化空间内,茶文化传播者“幸福”(昵称),正与三五茶饮同好,共同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围炉闲聊。
因为今年是癸卯年,“幸福”当天选择了一身喜庆的具有“兔”年元素的穿着。头上戴的帽子,垂下两只长长的兔耳,刺绣纹样与长裙保持了呼应。好友之一、“可以”的主人李玉连声说:“这又是你自己做的吧,手太巧了!”“幸福”含笑告诉她,帽子只是她加了兔耳改制,倒是裙子却的确是她自己裁剪缝制的。
为了这次围炉,“幸福”给大家带来了一饼被她认为是“幸运茶”的藏茶,还有装有老白茶的“柚罐”,以及为了新年特地备下的“年年有余”主题茶套杯、寓意辞旧迎新的胖虎茶宠等等。
当茶壶里的茶水被分到各人面前的杯盏中,大家闻到的气味,从初泡时的淡香到逐渐浓郁的馥香。而口中的话题,也逐渐转到了有趣的“柚罐”。“柚罐”,实际上是用柚子掏干果肉后经过自然风干收缩后做成的容器。“每一款好茶,对于品茶人来说,都是时间馈赠的礼物,”“幸福”说,“这小小的柚罐,也是‘时间的朋友’,很有意思!”她说,柚罐最适合装的是生普,茶叶在罐中会逐渐陈化转化,类似小青柑。
一起围炉的,还有李玉的姐姐、国学文化爱好者李洁,从事环保行业的蒋雯燕,还有来了闲坐片刻又匆匆离去的惜福餐厅负责人陈海等。他们从几年前因为素食这样的共同选择而相互认识后,近年来一有空就会聚在一起,有时讲讲植物料理,有时说说近期生活,有时交流有趣的见闻,而形式,也逐渐固定成“围炉煮茶”。
“午后,就这样闲散地聚着,就觉得很静心很自在,慢下来的生活会让我不再焦虑于自己是否是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蒋雯燕说。他们还把从老家带来的青皮甘蔗和砂糖橘层层排布在炉子上,偶尔拣一枚,尝尝烤物的甜味,也是生活的甜味。
阖家聚集,团圆才是年味
大年初二,金坛区西城街道一处工作室,金坛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汤晓梅和亲戚们共5家20人,搞了一次大型聚餐式“围炉煮茶”。
“我妹妹弄了一个吃饭聊天娱乐的空间,所以过节了大家就都聚在一起玩玩了。”在这处既有“围炉煮茶”装备,又有K歌、吃饭的屋子里,汤晓梅说,因为人较多,就各自选了喜欢的方式,想煮茶的煮茶,想烤橘子的烤橘子,想唱歌的唱歌,还有在厨房大显身手想要一展厨艺的。
“去年底,大家就纷纷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围炉煮茶’,春节时难得大家聚得这么全,我女儿她们也觉得好玩,就试试手了!”汤晓梅说,其实金坛的老年俗里,就曾有围着老灶头大家聚在一起过年的,有时还会往老灶头的火塘里埋点山芋(金坛方言,指红薯)、大栗等,也算是物质不丰富年代的“围炉煮茶”了。现在重新流行起来的“围炉煮茶”,她觉得,相当于把以前的老灶头“缩微”化了,多了仪式感,但不变的,就是想要那份热热闹闹。
围炉煮茶后,汤晓梅和众人分坐长餐桌和圆茶桌,共同动筷子品尝甲鱼、土鸡、海鲜等美味佳肴。“过年么,这样热热闹闹地团圆在一起,才有年味!”她说。
事实上,今年的春节,汤晓梅和一大家子还到乡下进行了土味烧烤,甚至还就地取材用砖块垒砌了简易坑炉,重现了她女儿小时候甚至是汤晓梅儿时的“围炉”场景。她说:“围在一起,聚在一起,即便就是一个山芋,也很有温度!”毕竟,因为疫情影响以及工作原因,能像今年这样一大家子齐齐整整聚在一起,还是比较少的。
与友对坐,畅享新年计划
“新年闲暇午后,在松桂里围炉煮茶,假装度个假。”大年初六的下午,我市文旅行业从业者吴静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样的动态。小炉子上,长柄茶壶旁,红枣里夹着一颗色泽鲜艳的金桔,很是喜庆。
即将进入尾声的春节长假,给我市文旅行业重新注入活力,络绎不绝来往东方盐湖城的游人,让冬日静谧的茅山里也喧嚣起来。大年初五江苏省政府发布1号文,其中就有多条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的提振促进政策。吴静觉得,大家的经济持续向好了,文旅行业的春天就不会远了。偶尔闲暇之后,就得是为兔年继续努力了。
“过年前,我和朋友两人,就在户外围炉对坐了次。很久没见面,就聊了聊近况,也在说说新年里的计划。”花艺主理人赵晓波说。武进乡村一处屋子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透明的星空泡泡屋,被白色的栅栏围了一圈固定。篝火旁,赵晓波和她的朋友不时往火里添加点乡下常见的枯枝,拨动时会有点滴迸射的火星,还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多边形桌上,小炭炉里炭火正旺,铁丝网上正是自家果园里产的橘子和大栗,还添了几枚扇贝粉丝。
映着火光,赵晓波和朋友脸上的笑容很灿烂。她说:“热爱自己的热爱,过好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最简单的新年愿望。”
春节期间因为不想“人挤人”而选择不出常州的西杨,和她的朋友们提前预约了新北区花开西庄一处“围炉煮茶”的网红场地。在那里,西杨和朋友们拍照打完卡后,一边喝围炉煮的水果茶,一边说着刚刚工作时遇到的情况,也在互相给对方支支招。
“围炉煮茶,我们啊,煮的不是茶,是友情。”西杨说,当然她们也会一起说说新年的计划。但这些计划,共同的便是相约旅行,“我们想要去趟敦煌,还要走趟茶马古道!至于出境游,再看看吧!”
链接——关于围炉煮茶的问与答
问:什么是“围炉煮茶”?
答:“围炉煮茶”在古代也被称为茶宴,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今天的“围炉煮茶”,可类比于云南的火塘烤茶或是甘肃的罐罐茶,都是在寒风凛冽时节,在炉上烧一壶热茶,也可加点枣、枸杞、桂圆、菊花、冰糖等,炉边烤上红薯、栗子、红枣、橘子、金桔等小食,现已逐渐成为流行的社交方式。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炉煮茶”进入高光时刻。
问:“围炉煮茶”只适合年轻人吗?
答:别以为喝茶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带火“围炉煮茶”的主力可是年轻人。“围炉煮茶”自带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还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茶就成了生活的媒介,将秉性相像、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了一起。“围炉煮茶”不仅有氛围感,还有仪式感,正满足了人们分享生活、感受温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