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是   理论评论  >  延陵评论
“抢人大战”,功夫在诗外
发布时间:2023-02-21 14:56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周文杰

春节的年味儿还未散去,多地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抢人大战”早已悄然打响。“点对点”包车包机,跨省“抢工”,在高铁站、商场举办招聘会……人群聚集到哪儿,一些企业的招聘会就开到哪儿。

当前,各地都在铆足了劲“拼经济”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用工需求较此前明显上升,“抢工大战”比往年来得更早、更激烈一些,也在情理之中。况且,与过去相比,以前的劳动力输出地区也能够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岗位,再加上整体人口红利的式微,这必然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劳动者而言这是好事,不仅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提高了社会对劳动力价值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企业而言,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上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愈发成为一道必须直面的课题。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以制造业立市的常州而言,在昂首阔步迈入GDP万亿之城的新征程上,更需要打赢这场“抢人大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抢人大战”上演在眼前,功夫更要在诗外——要真正赢得劳动者,除了在开工季到劳动力的家门口招人,不惜包机包车全程迎接劳动力返岗,可能更多还需要将对劳动力的重视态度转化到改进日常的服务和待遇中来。

“抢人大战”,要抢在平时。今年新春第一会,市委、市政府全面吹响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号角,一座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加速崛起。这场在新领域开展的“竞速赛”,常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建设新时代技能型劳动大军,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更要在平时苦练育人留才引智的硬功夫。比如,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更多的劳动者能够在城市扎根;再比如,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此外,在就业服务、生活环境等“软实力”方面,也应展现出对外来劳动者更多的尊重和包容,如此才能持续巩固常州在“抢人大战”中的优势。

“抢人大战”,要抢住技术。当前,“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问题依然突出。“招工难”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就业难”是部分劳动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结构性失衡,根源在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缺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些年,常州始终坚持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技能领军人才培养为重点,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金字塔型技能领军人才梯次层级日渐完善。我们要不断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工匠们才会“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抢人大战”,要抢抓培训。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过程中,所谓的“中低端”产业何去何从?这些企业吸纳的大量年纪偏大、技能不“高精尖”的产业工人何去何从?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如何破题,考验着各地区、各部门的眼光与胆略。前不久,我市举行“常州工匠学院”成立仪式,今后学院将聚焦全市产业发展,突出职工“赋能成才”重点,同时强化相关资源的整合。专门成立一座以“工匠”命名的学院,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说明我们已经清醒认识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仍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只有这样,全社会才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产业迈上中高端也才会水到渠成。(周二中)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