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明快。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遍布大街小巷、投入大量资金建造的核酸采样亭闲置下来。这些核酸亭不仅占用城市公共空间,还存在消耗电能、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核酸采样亭,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近日,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启动了一项特别的“改造计划”,盘活辖区范围内34座核酸采样亭,并呈现多功能用途,为群众提供便利与服务。此外,在钟楼区7个街道和邹区镇,熟悉的核酸小屋也从里到外变了样,吸引了不少居民参观。
一个个占地约3平方米的核酸采样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配备了空调、插座、桌椅等设施。这些核酸采样亭,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发挥了很大的功效,也承载着广大市民难以忘却的回忆。
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去年上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要求,一时间,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省时省力的核酸采样亭、核酸采样车等遍布街头巷尾,成为某种程度的“刚需”。去年底,苏州在全国率先出招,核酸采样亭变身“发热诊疗站”,提供看诊开药、用药指导、就医指引、咨询等服务,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解决了当时就诊需求暴涨的燃眉之急,收获全网好评。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核酸采样亭的转型更加多元化:环卫休息站、便民服务点、快递取货点、爱心书屋等等,从可操作性、可持续性、互动参与性的角度,让一个小小的亭子承载了更多的基层公共服务功能。
客观而言,面对各类风险和挑战,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治理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工作中总会暴露各种问题、短板。城市治理,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初方便群众做核酸的采样亭,到就医配药的发热诊疗站点,再到当下承载更多基层公共服务功能的便民亭,核酸采样亭一次又一次的变身“上岗”,变的是功能和用途,不变的是在这过程中,蕴含的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能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核酸检测亭进行改造,并回馈于人民群众和弱势群体,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前,瞄准共富市域样板,常州正着力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核酸亭“变身”公益亭,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也是“常有众扶”来自基层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蕴藏在这一件件“小确幸”里。
善于倾听的善治理念不能变。对于如何更好地让核酸采样亭“发挥余热”,实现公共资源效用最大化,各地的热心市民、网友都在纷纷支招;我市三井街道也将根据社会的反响和需求,对核酸亭的点位功能进行及时调整。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必须本着用心用情的态度,倾听市民声音、收集市民智慧、回应市民期盼,从而筑造出有温度、有智慧、有人情味的现代化城市。面对今后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媒体、公众、社会舆论和政府公共政策之间,很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建立更加良性互动和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激活多元治理的积极性和社会活力。
敢试敢闯的工作作风不能变。当核酸亭闲置、资源划拨给基层乡镇街道,这也是对基层干部的一次考验。如何合理利用闲置防疫物资,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这时候基层干部是否能“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就显得尤为重要。三井街道在这次批量化改造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让社区、派出所拥有更多自主权,还大胆引进第三方公益机构,盘活这些资源;在打造公益阵地的同时,还考虑了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不仅是核酸亭要“再就业”,也要通过核酸亭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这些大胆尝试、精心设计,正是“四敢”精神在常州的生动写照。
一座小小核酸亭的“七十二变”,背后蕴藏的为民情怀、创造活力、实干作风,是我们不变的底色。政府有为、干部敢为、群众参与,常州这座活力迸发的善治之城殷殷可期。(吴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