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面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贡献。
勇于探索以绿色低碳为途径的绿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质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中国已经彻底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得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
在新征程上,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需要建立绿色的生产方式,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需要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在生产领域鼓励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绿色生活产品,确保绿色产品的供给规模;在生活领域,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推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倡导“以租代买”式循环型消费模式。完善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系统化绿色变革。
建立完善以系统治理为规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呈现出新变化:由单一自然资源要素保护转变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由量变转为质变,由污染防治转变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处理好这些新变化,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统筹解决环境问题,实现高水平的环境保护。
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流域统筹、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突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断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与生态系统治理新模式,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统筹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不懈追求以人民幸福为主旨的民生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其本质内涵而言,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优质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
在新征程上,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将生态问题回归到民生问题,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提高环境质量和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丽中国的期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绿色空间,履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积极倡导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担当的共享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担当作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奇迹,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绿色发展的信心。
在新征程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带头践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公约,助推公平公正全球生态治理秩序的形成;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高标准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环境公约义务;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王书可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