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需要直面问题、应对挑战。前不久,《浙江日报》刊发《招商,要向先进地区学什么》一文。文中,专家学者结合常州等地的招商引资经验指出,要学习常州的中长期产业布局意识。文章以常州从洛阳“抄底”中航锂电为例,认为招商就要围绕城市已有的支柱产业和打造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力,下定决心,狠抓拥有核心技术的链主企业,尤其是产业需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旦抓牢,便不遗余力、矢志不渝地和企业共成长、谋共赢。
“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特别强调了这一要求。“定力”二字,是正确应对深刻复杂环境变化的关键,值得细细揣摩。
同样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他的论断掷地有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有没有战略定力,关键是看有没有发展定力;有没有发展定力,关键是看有没有定力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在今年初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新任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要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与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一道,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提新口号,不起新炉灶,不烧“三把火”,不搞大呼隆,脚踏实地干实事,埋头苦干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此番强调的“树牢新发展理念”“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及省委书记信长星提出的“四不”,给我们更好保持发展定力吃下了定心丸。“不提新口号,不起新炉灶,不烧‘三把火’,不搞大呼隆”,意味着不能把精力用在所谓的轰动效应或拍脑袋决策的“瞎折腾”上,不用为新口号操心、不用为“三把火”所累,也不用为“大呼隆”和“新炉灶”奔忙。
但现实中,也有些地区仍在轰轰烈烈上马政绩工程,“低水平粗放式”的手段并不鲜见。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继而丢掉了定力。相比之下,我市以中长期的产业布局意识,在深刻理解自身产业优势特质的基础上,瞄准新能源产业这个“潜力股”,保持定力,聚焦发力。如果没有“面壁十年图破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定力,显然无法成为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的“新能源之都”。
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不仅关乎产业的发展,从更广的维度看,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比如技术创新,“从0到1”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而且越是未曾探索过的前沿领域,“岔路”就越多。对于科研工作者、科创企业而言,摒弃浮躁心、甘于“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才能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是一种可贵、可敬的定力。
在政府层面,也应该具备这种定力。在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过程中,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以往部分产业领域大干快上,忽视基础受制于人的教训犹在眼前。要不断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尤其要注重扎牢创新根基,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进而培育出更多“参天大树”。
今年对常州而言,既是沿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开局年,也是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的关键年、冲刺GDP万亿的决胜年。这条路并非坦途,有许多全新课题需要探索,有许多瓶颈问题需要破解。面对“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最为重要的抓手,仍是保持战略定力,不畏艰险、戒骄戒躁,继续跟强者拼、同困难斗、与时间争,闯过难关、闯出新路,以大胆实干构筑起确定性和可预期性,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让“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早日变成城市地位。(许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