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和人史结合的叙事方法,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一生的光辉事迹。这部作品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蕴,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浓郁的艺术氛围,而且在革命历史题材广播剧创作追求创新性表达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努力,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一、以人带史、人史结合的“场面式”叙事结构,既再现了张太雷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的光辉业绩,又展示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这部作品从1919年张太雷在北洋大学参加学生运动开始写起,一直到1927年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其中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建立共产党,建立共青团,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三次代表大会,广州起义等等……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太雷都是一个亲身的参与者。同时,在讲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许多党史上重要的人物也都一一出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叶挺等等。如何把如此丰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众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张太雷的一生经历,熔铸在一部三集广播剧中?这里确实有戏剧结构上的难度。于是我们看到了在这部剧中,创作者采取了一种巧妙的人史相融的“场面式”叙事结构,用类似电影镜头式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再现出一系列历史“名场面”,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声音蒙太奇”广播剧艺术特色。
二、以情动人,既揭示出张太雷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又让作品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这部剧不仅写出了张太雷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而且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革命者内心深沉热烈的情感世界。他对故乡常州的热爱,他对小老乡、孤儿常生的深切同情和关怀,特别是剧中写了他与妻子陆静华的深情,都能让听众受到深深的感动。“谋将来永远幸福”,就是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向这个不识字的女性,解释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崇高和为之要实现的目标的一句精彩名言。这是一种剖心置腹的表达,也是对自己挚爱伴侣的一种深情诉说。以情动人的最精彩之处,是本剧的结尾,创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表达手法,设计了已经壮烈牺牲的张太雷与妻子,女儿和儿子的隔空对话,它不但起到了补充交代张太雷妻子儿女后来各自命运的目的,而且也让这一家人,实现了灵魂层面的团圆,他们之间的灵魂对话,是这部剧的戏剧高潮和情感高峰。
三、献礼建团100周年的现实意义,让作品充满青春话题。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要让年轻人喜欢,要感动年轻人,就要有吸引年轻人的内容和适合年轻人审美特点的表达方式。这部广播剧作为庆祝建100周年的献礼制作,更是着眼于与青春有关的主题:人生理想,事业追求,爱情家庭,生命意义……这些构成了这部剧中的主要价值话题,而张太雷就是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回答了与青春有关历史命题和时代命题,因而也让这部广播剧充满青春色彩。
以上三点,让《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这部广播剧,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听赏性的特点,成为一部难得的佳作。并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也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广播剧的创新性突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