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揭晓,由常州市锡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联合创演的大型原创锡剧《烛光在前》,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大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
该剧以“常州三杰”之一、我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同志的故事为创作原型,以张太雷夫人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全剧围绕这个极其平凡又极其伟大的女性的“母亲”形象,折射张太雷为信仰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光辉。
走下舞台的主演孙薇,仿佛还沉浸在剧情中。
颁奖现场图
宏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地方戏曲视角”
传统戏曲艺术,能否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为常州锡剧团团长的孙薇,有自己的理解与探索。
剧中,她亲自担纲主演,两小时的锡剧舞台唱段,一气呵成,完成了对剧情的演绎。
剧外,她是剧团方向的设计者。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革新,需要不断打破题材的边界。
《烛光在前》无疑是孙薇率领的常州锡剧团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次优秀实践。
在中国地方戏百花园中,锡剧具有深情婉转、柔中有刚的艺术特点。
常锡剧原本是源自清代常州府武进县的民间曲艺滩簧调,简称锡剧,起源于常州地区,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声腔,还是语言,包括服饰表演等,都具有鲜明的常州地域特色。
《烛光在前》是为锡剧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的,它深挖常州红色资源,以“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同志的故事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女坚强不屈,追随张太雷的足迹走上革命道路的感人故事。在题材、 人物、视角的选择方面以锡剧这种地方剧的表现形式回答了革命历史题材 “写什么”的时代之问。
刻画张太雷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由于年代久远,故事情节并不丰富,人物细节并不形象,怎么写?地方戏曲的特点,决定了剧本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别具一格。
《烛光在前》大幕拉开,视野在不断地缩小,由风云变幻的革命时代聚焦到一个革命家庭、由前方的革命者转换到背后的家人,最终把聚光灯打向了一位妻子、一个母亲。
于是,这部戏就以母亲,也就是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为贯穿主角,既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又通过母亲的“三别”(别女、别儿、别夫),来折射“烛光”的引领。
作品的叙事结构极有创意和匠心。全剧也可以简化为三个字:“信”“别”“烛”。故事的外壳是一封信,是张太雷的一封家书。第一折“剪信”:陆静华要带二女一儿逃难,所有家当全部抛却,惟独“怀揣泛黄纸一张”。全剧就由这张纸展开,剪去抬头和落款,别有情节,另有用意。这张纸凝聚的正是“烛光”,“烛光”引领着“三别”(动作)。所谓“三别”实际上是“三送”:送夫、送女、送儿——送不送、怎么送、在哪儿送、送到哪儿?过程的展开——千回百转,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孙薇很感慨,《烛光在前》是革命历史题材在锡剧中的空间探索和道路实践,呈现了传统戏曲在时代发展中旺盛不衰的艺术活力,在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着艰难的转型与蜕变,实现了宏大历史题材的审美突围。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地方戏曲的锡剧,革命历史题材为其提供了现代转型的契机,并赋予时代叙事的新个性。
“她表达”推开地方戏曲另一扇门
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女性形象更是如此。
“她”表达,是戏曲人形象塑造历经百转千回后的一次畅快的回归。
这不是孙薇的第一次艺术尝试,但却是更成熟的一次运用。
在此前的锡剧《卿卿如晤》中,故事的镜头并未对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骨柔情的林觉民,而是转而对准了《与妻书》的对象、林觉民的妻子。女性视角的切入,不仅更适合由擅长表情达意的锡剧来展现,也更容易引领当下青年观众,从婚恋观进入价值观判断。孙薇扮演的主角,正是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孙薇说,这时候一定要提到另一位女性,著名编剧罗周。正是她独特的视角,把锡剧、或者确切地说是把常州锡剧团引领到了历史性的转折口处。
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要推出一个纪念孙中山先生100周年的戏,确定主题是黄花岗起义,主角是林觉民。题材定了,孙薇跟罗周商量,影视剧中一般都是正面写林觉民,这次能不能通过写他的妻子来表现林觉民?写一个女性的戏?《卿卿如唔》就是这样思想碰撞出来了,是根据人来写戏。专家都一致认为这个女性角度非常好。然后才有了眼下这第二部的《烛光在前》。
孙薇很开心,现在已经跟罗周正合作写第三部女性角度的戏,主角是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初定剧名就叫《燕双飞》,这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女性三部曲。
的确,在成功编剧了《卿卿如晤》后,罗周不负众望地塑造了又一位成功的女性、共产党人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
锡剧创作素来注重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情感开掘,侧重挖掘人物内心所想,以情动人、细腻婉转。
编剧罗周对陆静华这一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度开掘,锡剧《烛光在前》时间线设定在1927年张太雷牺牲后,以三个孩子对父亲的追问为开始,以儿女们纷纷追寻父亲的革命道路,而一次次与母亲的分别为主线,以陆静华对丈夫的深情追忆为结尾。
如何在两小时的舞台上塑造出形象生动的主角陆静华?罗周并不试图展现陆静华全方位的性格元素,而是选取她蕴含那个时代要求和人性需求的性格侧面,即作为一个包容的、博爱的、隐忍的,同时也是悲情的母亲,以此获取人物的艺术基因。《烛光在前》重新解构了陆静华的一生,由她别女、别子为始,最后用倒叙的方式让她送别了丈夫,选取她人生中不断接受别离的部分,一别再别、一送再送,去不断强化她在观众心中隐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有多少忍而不发,便有多少果断坚决。罗周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把张太雷等共产党人的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艺术化成精神的烛光,并由此展开了剧情。
两个小时不间断的台上演出,也是孙薇全身心沉浸于剧中时代的生命奔赴。在强烈的角色代入语境里,她与陆静华这样一位平凡又朴实的传统女性融为一体,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儿女参加革命的引导和放手,对婆婆的侍奉和孝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都通过质朴而动人的“她表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陆静华这一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的锡剧人物长廊,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借由锡剧艺术的全新表达,拓宽了锡剧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使锡剧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推开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又一扇新的大门。
“爆款制造”应成地方戏曲发展的新常态
“我们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你也可享真正幸福,母亲与孩子也享真正幸福。但现时不能不尝一点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
这封写于百年前的绝笔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存世的唯一一封家书。作为常州籍优秀革命家的杰出代表,太雷精神有着早期革命家和其他英雄人物精神的共同特征,又与常州地方历史文化相连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江南地域性。
孙薇认为,充分挖掘常州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切实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戏曲价值,是锡剧这样的地方戏曲未来的一个方向,也是制造爆款作品的必由之路。
“爆款制造”,除题材的方向选择外,还离不开表现手法的独特。
孙薇介绍说,作为现代戏,在保持锡剧个性风格和美学内涵的前提下,《烛光在前》的创作团队在表达形式和手法上大胆创新,民乐融合西洋乐,锡剧揉合昆曲,突出强化锡剧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在音乐的设置上,用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融合演奏的方式,加入了交响乐。在戏与歌的结合方面,融合了一些昆曲的曲调手法,由演员在无伴奏的状态下使用昆曲唱腔,之所以会选择融入昆曲唱腔,是因为希望这个剧在得到锡剧观众的认可下,能够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启用三位锡剧“第七代传人”,也是“爆款制造”的一大利器。
从2016年起,经常州市政府同意,订单式培养了16名戏曲表演专业“常州锡剧班”学生,这批锡剧“第七代传人”中的三位,扮演张太雷的子女。虽然都只有20岁左右,但年青力量的注入,为演出现代戏的地方戏曲剧团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年青观众的剧场情景认同能产生良好的共鸣。
这也可以解读出,《烛光在前》剧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该剧还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联合遴选晋京演出,参加了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后作为开幕剧目参加了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这一次,众望所归,再次斩获文华大奖。(郑雨露 大运河传播王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