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常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连续八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被成功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市教育面貌发生了快速、深刻、可感知的变化,常州人民的教育信任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十年来,常州教育一颗丹心红到底,从未改变的初衷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的执着追求;一股韧劲干到底,奋勇求变的动力是常州人民对“公平、优质”两大教育愿望的强烈渴求;一身担当拼到底,跨越质变的秘诀是全体教育人对“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教育目标的孜孜以求;一张蓝图绘到底,聚力蜕变的决心是擦亮“常有优学”新时代教育名片的内在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办学方向,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全市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市、区两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双减”和“公民同招”政策,深入开展“龙城教育先锋”工程,聚焦强化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深入推进“秋白党支部”建设,稳慎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巩固夯实民办学校党建基础工作,率先推进高校党建联盟建设。党的领导在全市教育系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使党旗高高飘扬在常州教育第一线。
全市上下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每年将增加学位资源供给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逐步形成“市级统筹、县区为主”的推进责任机制。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竣工投用409所,总投资294亿元,总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增加学位22.9万个;大力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356所中小学成为省级智慧校园,12所成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率超85%;扎实推进全市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配置率达87%。率先建成市级学校食材采购及资金监管平台,31所学校试点“1+1+1”食堂自主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35所,在校学生98.3万人,专任教师6.3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34.8%、 33.7% 、37.7 %,教育事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学有所需”的热切期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优质均衡目标,坚守教育公平底线
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95%。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90%。残疾儿童少年接受15年免费教育的比例达100%;在优质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儿童和在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学生比例均超91%。义务教育消除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大班额,100% 的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达标率达82.1%,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共有3个辖市(区)通过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认定,通过比例全省第一;5个辖市(区)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认定,通过比例全省第一。
实施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接近1:1,1.6万人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交流轮岗,建成“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100个,惠及农村教师近3000名,有效缩小了城乡间的师资差距。以“城区校+农村校”为基本定位,全市建成164个教育集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99.7%、95.8%,形成“尊重实际、文化共生、相互赋能”的集团化办学“常州模式”。“双减”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总压减率达95.7%,“营转非”机构完成比例达100%,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比例达100%。我市资助学生人数和金额连续10年实现“双增长”,2021年全市各类学生资助金额近1.2亿元,资助学生12万余人次,较2012年翻了一番。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激活产教融合动能,擦亮职教金字招牌
职业教育是常州经济社会的一张金名片。常州坚持高位发展,锐意创新,勇当职业教育改革攻坚的探路者和先行军。全市共有高职高专院校8所,在校生7.5余万人;中职学校9所,在校生3.7余万人。2019年以来,常州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承担“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国家试点任务,3次获评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设区市,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次数全省最多,产教融合经验做法两次获得分管副省长肯定性批示。
以育“技能高才”、聚“名匠大师”、筑“服务高地”、塑“职教高峰”为目标,全市公办高职院100%成为省双高建设或培育单位、50%成为国家双高建设单位;中职校100%成为省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学校、50%成为省“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市属高校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十三五”期间江苏唯一升格高等学校。以“五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为抓手,全市获批省产教融合型企业63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建设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6个,获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5个,总数占全省1/6。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总数占全省1/5,职业院校100%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其中两家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校均合作规上企业达100余家。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个、二等奖12个,2021年荣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个,数量占全省1/4,位列全省第一。获批“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人数位居全省首位,形成了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常州现象”。
坚持综合改革实践,深化“五育并举”内涵,夯实教育质量基础
全市教育系统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等5块“国字头”招牌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育实施省市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85个,1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积极探索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区域高中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5所高中被评为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或培育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深入推进“县管校聘”“局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全省率先实施教师交流轮岗“供需发布”“双向选岗”“岗位匹配”机制,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苏教名家”“教学名师”等32名,省特级教师79名,正高级教师119名。稳步推进常武地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政策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实施“5+2+1”模式,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两项指标在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中位居全省第一。
着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探索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开创推广思政课“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新主张,形成常州“纵横贯通”的“大思政”育人新品牌。全省率先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数据智能平台,完成医教联盟、警教联盟转介通道建设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合力打造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特色”品牌,体育人才输送贡献奖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扎实开展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孵化培育100余所高水平书法特色学校。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1节课程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计划。常州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势头喜人。
坚持围绕发展大局,强化人才供给支撑,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全市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持续推进“职教惠民”工程,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教育培训,各类培训项目790个,培训规模超14万人次。全市高职院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开设专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在常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明显,共新增“飞行技术”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0个。常州大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江苏理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常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7.5万余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全市终身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常州整体文化和文明程度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参与率由48.2%增加到85.6%。各级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达700多万人次。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率先实现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全覆盖。全市社区教育参与率达从49%提高到69%,社会教育绩效考核连续3年获全省一等奖第一名,成为全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7个城市中唯一一个地级市,“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全市教育系统将强化担当使命,勇于改革创新,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擦亮“常有优学”教育名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二是发挥两大组织功能。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作用,不断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发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功能作用,持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教育履职能效。三是深化建设三个“国字号”工程。加快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推进实施3大“固本强基工程”、3项“扩优提质计划”、3个“攻坚突破行动”、3个“优教特色品牌”;高质量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加快落实“1+5+5+60”行动方案,加快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全力打造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面实施高质量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育、高水平政策意见、高标准产教融合企业等系列专项方案。四是推动四类型教育跨越提升。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的目标,推动基础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聚焦高职本科、“双高”计划、中职“领航”计划、国家优质中职校和专业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加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二期、河海大学金坛新校区、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建设,稳妥推进常州医学高等院校规划、设置及报批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更有特色发展;优化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老年人智能化服务,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全球化视野,推动终身教育实现更有成效发展。(尤佳 陆晓旦)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