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推进常州特色“公物仓”建设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文中列举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创新事例,简而言之便是,A急需某物资,B拥有且闲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盘活,通过调剂,让“沉睡”的资产调得高效、精准、及时。
如此好事,既解A燃眉之急,又为B增加收益,岂非多多益善?好是好,但“公物仓”行之有效的建设、运营,是个系统工程,会遇到诸多问题、困难,不仅需要平台、数据的支撑,更需实操部门的奉献、智慧,以技术性的巧妙管理落实到工作中去,让有限的国有资产满足更大的公务需求,推动过“紧日子”的理念更好地落地生根。
想到成语“开源节流”。此语出自《荀子·国富篇》:“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说的是一方面节省财政开支,一方面开发经济来源,且懂得合理调剂、统筹安排,兼顾到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开源节流就是“俭”的一种体现:不仅俭以养德、俭以律己,而且俭以治国,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所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更好地节用裕民,用好的政风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过“紧日子”,是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在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政府机关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是过“紧日子”的实际行动——通过建立健全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综合利用监督检查机制、对违规浪费者进行问责等措施,把省下的资金和财力,用于“六稳六保”,助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坚持“三公”经费做“减法”,是为民生保障做“加法”,这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其涵养社会尚俭风气的示范,也是古人“节其流”的当代表达。
“节其流”是过“紧日子”,这容易理解;其实“开其源”亦如此,同样需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还要有过“紧日子”的本领技能。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实现生产自给,创造了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奇迹。有人认为,那是战争年代,不自救无出路,如今国富民强,日子当可过得宽裕,导致对“开源”目的认识不足、途径缺乏系统思维。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在思想上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谋“开源”之策,探“开源”之径。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具体行动之一。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充分挖掘其市场价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在这样背景下,大力推行公物仓制度正当时,这就是一篇“开源”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由于绩效管理机制缺位,不同程度存在着预算开支、部门运作贪求“大而全”现象,导致许多低层次重复性浪费。善治必俭。“公物仓”作为一个运作平台,可将各部门闲置超标、低效运转、可修复性使用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用资产坏的能修,闲的能调,物尽其用,为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要使“公物仓”产生更大的效能,首先要把过“紧日子”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节约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保值、增值。实施中要根据本地实际,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做好政策衔接、协调解决问题的同时,强化监督审计,通过硬约束硬规定,使“公物仓”收到良好效果。从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创新实践来看,一年多时间里,仅调剂办公用房和修正办公用品两项,就累计节约财政成本支出500余万元,“公物仓”成了调剂仓、节俭仓,收效明显。
“公物仓”作为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方式之一,还须在健全通用资产配置、处置、使用联动机制,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云仓储”智能管理模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实践推广。除此之外,还要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调动民间投资参与等措施,探索多种方式的盘活。多渠道发力,过好节流“紧日子”,勇蹚开源“新路子”,定能奔向幸福“好日子”。(江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