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道树慢慢长起来
发布时间:2022-10-25 10:26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周文杰

今年暑期,高温时间特长,户外酷热难当,特别是骑车族和行人,如果能有一排绿色行道树,一路绿荫,一路凉爽,那不叫雪中送炭,而是浮瓜沉李了。但可惜的是,似乎除了红梅路那一段能称得上林荫大道外,城区其他道路要么一片开阔无树无阴,要么稀稀疏疏几片树叶,很难有如南京中山路的法国梧桐、厦门湖滨北路大叶榕那样郁郁葱葱的行道“大伞”。

其实,绿化不等于树荫。近几年,和很多城市一样,我们兴建了很多“口袋公园”“市民广场”。放眼一看盆栽成行、草坪如茵,但是,这些绿化更多的只是“向下看”,并不具备行道树遮阴乘凉的功能。所以说,行道树少与小,是当下很多城市的通病。究其原因,既有道路不断修整,草坪好栽好移、树木难种难长的特点,更有城市管理还存在简单粗放的问题。要知道,一方面树木成长是个长期过程,另一方面行道树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都是专业且精细的难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

首先,要强化多种行道树的绿化理念。绿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今人和后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其生态效应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是否能为居民带来长久的方便和利益。大面积广场,只有平铺直叙还不给走人的草坪;漫长的道路,只有零星的木匣子里“盆景式”的树苗,绿化率是达到甚至超标了,但真正的林荫率、人体舒适度却不是很高。有专业部门曾做过实验,在夏日同一时间段,分别测量树荫下的路面温度与全光照的路面温度,前者为30多摄氏度,后者高达50多摄氏度。行道树在补充氧气、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等方面的作用也远远超过草坪。所以说城市绿化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绿”起来,还要让更多的行道树“长”起来。

其次,要强化多种行道树、多慢行理念。多种植行道树,既能发挥生态方面的极大效能,还能有效串联起城市绿地,勾勒出绿色生活空间,有效治愈“城市病”,更契合生活高质量、慢生活趋势。202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核心区控规发布,明确要让城市慢下来、静下来,要“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只有多种行道树,街道才能实现有荫可乘、有景可看、有座可憩,更加舒适宜人,绿意盎然。增加行道树,更能进一步改变以往“车行为主”的思路,调整城市交通理念为慢行优先,绿色低碳出行,将步行、非机动车等“以人为本”“健康生活”的慢行系统要素提到更高的位置,提高步行骑行等绿色交通的安全性、连续性与舒适性。

再次,更要有久久为功的建设理念。古语说“一岁种谷三春无饥,十年树木千秋有材”就是这个道理。植树造林不如铺设大面积草坪那么简单方便,也不如建高楼大厦做什么标志性建筑,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甚至因为天气、养护等问题,存活率不高。行道树的栽种、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缓慢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耐心、毅力,而这和我们当前很多人急功近利、盲目急躁的工作心态恰恰相反。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曾指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栽树者”。因此,更多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拿起“接力棒”,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坚持不懈地栽种行道树、管好行道树。

当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种好和管好行道树也是古老而新颖的课题。行道树的栽种,要放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整体里综合考量,要有前瞻性和科学论证。特别是市政部门要和绿化部门提前对接、有效沟通,如树种的选择既要有城市特色更要符合科学,行道树的栽种、管理与各类管线及道路的铺设、城市的运行、百姓的日常不能相互产生负面影响等等。

城市建设没有终点,这种建设既包括高楼大厦、宽阔马路,也包括河流边的绿道、马路边的树荫,后者对应的是市民更加细腻的生活。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常州,有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更有花木产业优势,应坚持“林荫型”绿化的指导思想,多种行道树、种好行道树,把更多的绿色资源、更多的休憩和漫步空间留给市民,将常州建设成为一座满目青翠、绿荫满地、花团锦簇的园林城市与生态文明城市。

(老虎不哭)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