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前三季度GDP增长3.0%,距离全年GDP增速5.5%的预定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越是面对各种困难,各级政府部门越是要咬紧牙关,坚忍不拔,下定决心,越是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应对难题。正所谓“拔节生长”,假如用竹子的成长比喻经济发展的话,克服逆境,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在顺境下,如果只是一味地疯长,没有了“节”,就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正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逆境、解决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些“节”才是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所在。
近期以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包括我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纷纷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会,有的城市提出要打造全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有的提出建设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此时此刻,大家相继召开类似的会议,一方面说明在经济趋紧的大环境下,希望用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客商和资本,以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唯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让经济在逆境中“拔节成长”,谋取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为政之要首在简明。善于用简单明了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是我们党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而不少地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订立的各种制度可以说难以计数。一个部门搞了10条,另一部门就搞20条,后面部门再搞30条,让人眼花缭乱。企业和百姓读将起来,也是云里雾里,有些文件一点干货都没有。更有甚者,极个别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出千奇百怪的政策,要想得到所谓的扶持,就得先来拜拜那个制定政策的“菩萨”,让他给你讲讲“经”,甚至还要烧烧“香”和敬敬“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但在一些地方却正好相反,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也难入”,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也敢为”。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不代表省里法规不禁止;省里法规不禁止,不代表市里法规不禁止;市里法规不禁止,不代表县里就同意。此外还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当企业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块土地准备发展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手”伸过来。这评估、那调查,失去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错过了发展时机。
当经济发展好、政府收入富余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表现得很大度。但当经济下行、财政吃紧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就打起罚款“增收”的歪点子,三天两头去检查,隔三岔五送罚单。今年以来,不少城市罚没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大幅提高,有的竟然超过1/3,罚没增收成了一些政府的“灵丹妙药”。殊不知,把这些作为社会细胞的市场主体整死,我们的整个社会还能健康生长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彻底遏制腐败行为,从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入手,党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而一些人却产生错觉,认为做事多固然取得成绩多,但犯的错误也多。于是,一些公职人员整天坐在办公室,看上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质上尸位素餐、毫无作为。你说他们有错吗?他们一切按文件办,按程序办,按批示办;你有一点瑕疵,坚决不办。他们不管你的实际情况,从不想创新解决问题,从不管你成功与否,只要自己不犯错。这些“不担当”,成为企业和老百姓最为痛恨的现象。
一名在体制工作多年的官员曾对我说过,政府的事情其实很好办,不是一刀切,就是切一刀,这样你就不会犯大错误。一种现象发生了,你发个通知全面禁止,再发生就不是你的事了。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公职人员感叹,这几天累死了,全市大检查呀。这就是简单工作法,这就是生硬的工作作风。功夫不用在平时,不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为所有事情、所有企业都是一个模子,只要用一种方法管理就行了。
烦琐的政策、潜在的门槛、随意的处罚、避责的心态、僵硬的作风——克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才能让经济在逆境中实现飞跃。因此,我们要满怀一腔热情、带着真正感情,为常州和常州人民真做事,真正做到“复杂事情简单化”,拆掉隐形门槛,简化办事程序,降低罚没收费,多讲企业群众听得懂的“地方话”,多做帮助企业百姓排忧解难的简化式,真心诚意地关心、支持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调动企业家和市民的投资创业热情,这样的常州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朱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