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再是“铁饭碗”了?上周,宁波发布公告,拟推出教师退出机制。此举引发不少网友关注。近年来,“教师热”频上热搜。10年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翻66倍;温州中学11名新教师7人来自清北……大家对教师职业“情有独钟”,究其原因,“工作稳定有编制”恐怕能排第一。对此,作为一名从教近30年的老教师,笔者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意向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数增加,意味着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局面的形成。忧的是,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缺少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职责?
而宁波此举意图很明确,就是激发教师活力,留下真正优秀的教师。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学校面临更为繁重的改革任务。淘汰那些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者违反师德的教师,无疑能激发更多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校和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不过笔者认为,除了探索退出机制,在教师的筛选以及人才的培养环节,校方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教师资格证”应当成为优秀教师选拔的第一面“筛子”。考核必须从严从紧,除了笔试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在面试环节要更加注重对“德”的考核。当然,报考不一定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也不等于就能走上讲台。挑选优秀教师更重要的一面筛子是“教师招聘”。以常州市钟楼区为例,2022年招聘编制中小学教师55名,报名人数700多人,竞争比较激烈,通过规范、科学、合理的考核,能够好中选优,让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文化底蕴厚的青年成为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亟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千挑万选”出好苗子,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千锤百炼”出好教师。
“千锤百炼”首先锤炼的是精神伟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同样,教师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给教师们“补钙”。目前,中小学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就是要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加强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把党的建设跟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落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杜绝“喊喊口号拍拍照”的流于形式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双减”之后,教师政治学习的时间大大缩减,如何灵活用好假期时间、工作中的碎片化时间,创新教师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成为校方在管理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千锤百炼”其次锤炼的是团队战斗力。常州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优质均衡一直走在前列。这些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基础教育学校规模的扩大、学位的增加、生育政策调整后教师休孕产假、教师健康请假原因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师资紧张。因此,学校在用好各级部门平台资源的同时,还要主动思考,制定校本化的教师培训规划。尤其要积极发挥好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的作用,组建高水平的教师研究团队,发挥领军型教师的作用,培养好进入教师队伍的优秀人才,激发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
“千锤百炼”还锤炼的是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能力。“历史老师转行教语文有多拼”这条热搜是关于教师职业话题中最值得点赞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大学毕业后先教历史,后来转岗教语文。为了教好语文,刻苦自学,“每晚9点前工作,9点后学习”坚持了两三年,她从“不入门”到很快成为骨干教师,最后成为“人民教育家”。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给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是其优势。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像于漪老师那样刻苦磨砺。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位教师,必须通过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通过刻苦磨砺,精通专业知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丁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