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年终岁尾,不少单位的“笔杆子”抱怨:原本梳理成绩、规划蓝图的好传统,在一些单位变成了“科技与狠活”,充斥着“技术感”“套路感”满满的伪创新。
1234工作法、红色联盟工作法……大家都在做的常规工作,必须搞“造词式”创新,似乎包装上高级词、新概念,就能凸显新意、创意,为考核加分。首例、首创、唯一……一年到头活动没搞几个,抖机灵必须第一名,挖空心思“硬拗式”创新,找第一,拗模式。公益+、人才+、智慧+……你有互联网+,我反手一招“复制式”创新,无论什么工作,似乎只要“+”一下,明年工作立马就有新的突破。
年终总结中变了味的创新,其实是面镜子,照出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中患上了创新“强迫症”——言必称“创新意识”,事必行“创新举措”,文必见“创新机制”,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破解难题、造福群众。
创新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各地方、各部门追求创新,从尽量把工作做出彩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片面追求形式,把创新含在嘴里、写在纸面、挂在墙上,甚至不顾实效、投机取巧,则完全背离了创新本意。这种变味的创新,就是伪创新,其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变种。
打着创新旗号的形式主义,看似“创意”满满,实则“创伤”无限。往小处说,让装模作样者得逞,现实问题却无从解决。往大处说,靡费公帑,误导工作方向,耽误一方发展。再往深处说,让各种隐性变异的形式主义卷土重来,玷污实干创业的良好风气。
好好的创新,怎么变了味?最显而易见的是,急功近利、政绩观错位。一些干部看问题、办事情不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热衷做短期内容易出彩的事,只顾“给上级留下好印象”。“为领导而创新”,忽视了“问计于民”,势必导致导向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欠缺,创新沦为“自嗨”的花架子。
作风漂浮、懒政怠政不作为,是更深层次原因。一些干部“为创新而创新”,碰到困难绕着走,不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成天在文件里“翻新”“包装”,把不是问题的伪问题,包装成伪创新的方向,在芝麻绿豆大的事上故弄玄虚。殊不知,创新不等于走捷径,同样需要“为山九仞”的韧劲与毅力。尤其是基层,务实工作,把“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能力,同样重要。
当然,“板子”不能只打在基层身上,要从高层面反思“环境”问题。正如一些基层干部所说:“你以为我想搞伪创新?可不搞不行啊!”某种程度上讲,很多伪创新,属于压力机制下的异化。一些上级机关考核,过分强调“创意”“亮点”,催生基层“为考核而创新”。要知道,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基层创新求变,也要上层科学谋划。考核制度不切实际,考评检查又走过场,过分依靠申报材料,基层疲于应付,只能把伪创新当成“救命稻草”。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打破藩篱,激发活力,更好地解决问题、服务人民,才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基层创造“枫桥经验”,到改革开放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再到新时代常州武进大胆实施“三块地”改革,这些创新举措之所以成效显著、广泛推广,根本在于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迎着困难找办法。否则,哪怕手段再新、噱头再多,也只是走形式,算不上真创新。
恪守正道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真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守正创新”旗帜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赋予其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所谓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和根基,创新是方式和手段;恪守正道,创新才能不迷失方向,拥有光明未来。当前,无论是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工具、举措、思路要与时俱进,但是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绝不能改变;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更不能动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路上,我们必须“去伪存真”,把党员干部从打着创新旗号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让真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汇聚更强大的动力。
(孙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