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我市新北区薛家镇的“网红”打卡点——花开西庄,迎来了客流高峰,再一次刷爆了朋友圈。作为常州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杆,花开西庄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有人称赞,这里是“城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城市”;也有人觉得这里“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缺了点灵魂”。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对至为重要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一个“融合”,指明了未来新型城乡关系的方向。作为运营策划人之一,笔者认为:花开西庄还在蝶变之中,这里或许可以成为城乡融合的一个缩影、一处观察点、一块试验田,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在运营花开西庄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城乡融合是一个博弈和渐进过程,尤其是资源和要素流动不等价等问题,阻碍了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难”。一是规划定位难。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居民需求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科学制定全域发展规划,要站在更高层级,用更广视角进行综合研判,深度嵌入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结构中形成共融共赢。二是统筹协调难。不同于城市用地,乡村用地的土地性质让它在流通和整治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三是资金平衡难。城乡融合投资,资金规模需求大、周期长,需要大量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支持,投产比和投资回报周期也需要测算考虑。四是产业培育难。目前多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较差、可利用资源有限,产业发展深度不足。
农村要振兴,农民工作和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保护、利用是基础。唯有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城乡互融共生的发展体系,才能促进产业振兴,带动农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要以发展要素融合为支撑,增强城乡集聚水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城乡融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功能承接和融合,要素整合才是制胜关键。必须探寻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新突破,探索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实现新形式,系统化推进片区城乡之间“人、地、钱、业、技”等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重组和合理流动,让乡村一、二、三产业全面提升,充分释放资源性资产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作用。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引育机制,加大对技术型、服务型、定制型等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发挥财政政策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支持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加强整合涉农政策性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支农惠农政策,集中一切政策资源,调动农民积极性。
城乡融合,要以产业体系融合为动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乡村的建设空间不同城市全拆重建,主要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先确定腾退点位,才能确定产业空间的规模和点位,因此,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根据规律和农民意愿及资源特点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尤其要注意将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自然延续乡村空间肌理、形态,降低环境打造成本。必须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建设,更大力度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盟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创新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注重引导主导产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深度融合。
城乡融合,要以公共服务融合为根本,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打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堵点”,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必须统筹规划全域空间分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医生、规划师等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乡村。
城乡融合,要以社会治理融合为基础,夯实城乡发展根基。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深度融合的保障。必须建立智慧协同的城乡治理体系,全面加强政策、资源、主体之间的协同和统筹,探索构建“大数据+网格化+服务平台”的新的治理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格局,引进有实力、有经验、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新农人作为乡村共建人,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建立内生性参与机制,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