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
常州:书写残疾人事业温暖答卷 擦亮残疾人幸福生活底色
发布时间:2022-12-15 08:47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殷雨晨

今天,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五年一次的大会,正是我市残疾人工作继往开来的新节点、新起点。

回顾过去的五年,全市残疾人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残联决策部署,聚力全面小康和“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有力落实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圆满完成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书写了残联改革发展的生动篇章,为全市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99”公益日筹集善款407万元,位列全省第三。

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展望今后的五年,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精准聚焦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全面落实市委全会和省残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市“532”发展战略,聚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合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作出残联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高点站位, 夯实残疾人共同富裕重要基石

融入中心大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残联改革方案,市政府出台《“十三五”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等5个政策文件,32个扶残助残民生项目列入全市“532”发展战略与各级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强力推进。市“两会”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建议提案达26件,各级人大、政协对涉残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等开展督查调研8次。各级财政持续加大保障力度,五年累计安排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6.36亿元,为促进我市残疾人同奔小康提供有力支撑。各级残联组织扎实开展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帮扶专项排查、“入户访视解难、文明志愿关爱”等系列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残疾人身边。

完善体制机制,各级残工委统筹推进残疾人工作。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残工委秘书处更名为残工委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到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持续强化,形成高效协同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每年至少为残疾人办1件实事,残联系统加强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与公安、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实现动态数据交换与共享。各级残联组织紧扣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目标,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办法》等扶残助残优惠政策和措施办法16项,有力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学听跟”行动,引领残疾人群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强化党建引领,残联组织赋能残疾人工作。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市残联系统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建强“四级组网”,辖市区、常州经开区、镇(街道)、村(社区)残联残协建制健全。市残联在全省创新建立专门协会党支部、助残社会组织党支部,培育“金梅香残·常有众扶”党建服务品牌,与5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建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从残疾人及亲友、助残组织中选拔兼(挂)职副理事长6名,专职委员转隶由镇(街道)选聘管理。专门协会“学听跟”行动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手语国歌、歌咏朗诵等活动100余场,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与业务培训51期,切实抓好巡察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制定“十二项禁止性规定”,从严正风肃纪,建设廉洁高效残联。

聚焦共建共享,坚定营造扶残助残友好环境

五年来,我市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持续锻造文明友善社会环境。“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受到广泛关注,党政领导亲自参加,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活动举办精彩丰富。全方位宣传《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联合市检察院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公益诉讼监督活动,全市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100%,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300多个,重残陪护人员免票进政府指导价景区,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数量大幅度增加。建成全省首家公办盲人电影院,我市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院线无障碍影院的城市,市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各级盲人图书馆全面开放。残疾人证申领和残疾人就业年审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为残疾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营造便捷友好的发展环境。

市残联机关党支部组织残疾人开展“壮丽百年,手语‘歌唱’”活动。

持续打造立体高效宣传环境。构建平面传媒、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三位一体”宣传矩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和加强阵地管理,发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好声音”。举办常州市扶残助残“最美系列”评选、“蓝动常州”关爱孤独症儿童等活动,广泛宣传全国全省自强模范、残运冠军拼搏精神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有力彰显大爱常州的精神力量和城市文明新高度。五年来共在全国和省市级媒体上刊登我市残疾人工作900余篇,播出《手语新闻》、《教你学手语》442期,开通残联微信视频号与公众号,累计宣发1534条。在全国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活动中,26篇新闻获奖,连续4年荣获全省宣传组织奖。残疾人事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持续铸造公平正义维权环境。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残联全部设立残疾人维权服务中心,各级司法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五年来累计为700余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援助,各级信访和残联部门接待、办理涉残信访件300多件(次)。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组建法律手语翻译队伍,配合政法机关办理案件158件,及时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落实法治宣传教育“七五”“八五”计划,广泛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惠残政策,不断增强残疾人权益维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持续塑造稳定安全发展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残联与专门协会全面联通,做到战“疫”一盘棋,组建党员志愿24小时服务队,设立24服务热线,为残疾人提供即时周到服务。积极为盲人按摩机构纾困解难,儿童康复机构停课不停康。印发《市残联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残疾人服务机构紧盯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持续整治整改,全面筑牢安全发展屏障。切实加强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与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公职人员违规领取残疾人补助资金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看望慰问康复训练中的残疾儿童。

聚焦全面小康,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而且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群体。过去五年,我市织就了一张日益坚固密实的保障网,为常州残疾人兜起了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四位一体”就业模式日臻成熟,帮助残疾人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切实加强兜底保障。涉残救助事项纳入全市“一网通办”和大救助体系,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听力言语重残和低保家庭外无固定收入的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纳入补贴范围。五年来6.13万人享受“两项补贴”,3656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7637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全部脱贫,104人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范围。持续加大对残疾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扶持力度,每年投入600余万元为全体持证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58个康复项目纳入医疗报销范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两次提标,扩面至15-17岁,人工耳蜗植入列入补贴范围,重残儿童享受社会散居孤儿待遇。提高助学补贴标准,对外地就读高中阶段盲生给予交通补贴,五年来共为1285人发放助学补贴,残疾儿童少年享有15年免费教育。

今年全市1.9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位居全省第三。

切实拓展稳定就业。集中安置就业、按比例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辅助性就业“四位一体”就业模式日臻成熟,实施“走企业、进家庭、送政策、优服务”专项行动。五年来共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52场,安置残疾人企业达1843家,1.9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稳岗率94%,残疾大学生就业率达85%,定向招录3名残疾人公务员。市区两级残疾人就业资源调配中心基本建成,武进励志残疾人之家配送服务中心、新北就业圆梦中心、金坛外挂加工车间、市“助残小菜园”等发展良好,64个辅助性就业点帮助1700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4750万元。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10个,组织3017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新业态培训139期。建成省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4家,发放创业各项补贴540.5万元,29个创业基地带动2000名残疾人就业脱贫,1157人成功创业。

聚焦品质生活,擦亮残疾人幸福生活底色

五年来,我市加快构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品质,共享美好生活。

切实优化健康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残工委牵头、31个部门齐抓共管残疾预防与康复的工作机制。五年来共为1.6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无固定收入重残和0-6岁残疾儿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免费耳聋基因检测、低视力筛查、远程居家康健指指导、免费辅具租赁等服务常态开展,每年组织知识宣讲、社区诊疗、自救技能培训等活动500余场。深入开展精准康复行动,实施免费白内障手术7489例,药品救助精神残疾人2.3万余人次,孤独症儿童应筛尽筛、应康尽康,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100%、服务率达到99%以上。健全辅具适配市场化服务机制和补贴制度,服务9575人次。建成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13家,与民政部门共同推进20家“德康驿站”建设,进一步建强社区服务阵地。

我市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开展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

切实提升特教融合。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建立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常州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建成8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195所普通学校(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区域内所有乡镇(街道)各学段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 大力推进康教融合,17家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与普通学校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成立融合教育工作团队开展活动。五年来共有1519名学生进入普校随班就读,407名学生接受康教融合,267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

切实推进托养照护。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通知》,联合多部门制定《常州市残疾人托养管理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推出居家托养服务与重残护理补贴差额双享有政策。率先拓展医康一体化服务融合寄宿制托养,社区一站式服务联结居家托养,就业一条龙服务覆盖日间照料三大照护路径,182个服务机构为4195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三位一体”托养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创新建成全市首家专门服务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康乐托养中心,改造提升“残疾人之家”30家,在全省首创首建7家大龄心智障碍青年自主生活和就业支持“星工坊”,有效满足特殊残疾人群体个性化需求,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我市组队参加江苏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金牌榜、奖牌榜双列全省第三。

切实丰富文体服务。搭建残疾人全民阅读平台,打响“共享芬芳、文化助残”常州品牌,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五年来共组织各类残疾人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15场,创新开展百场“社区天天乐”扶残助残演出,组织文化艺术培训600余期,文化惠残2万余人,《戏梦人生》等8个残疾人艺术精品节目在全国全省获奖,2件书画作品斩获全国银奖和优秀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在今年省第十一届残运会上斩获94枚奖牌,实现金牌榜、奖牌榜双列全省第三的历史性突破。圆满承办冰雪运动季全国示范活动、全国特奥日主题活动等全国全省赛事,成功举办市第七届残运会。组织百场“残疾人健身体育进社区”活动,8.5万残疾人对接“常享动”平台实现优惠健身,残疾人健身康复体育迅速普及。切实凝聚公益力量。2022年创新设立“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有众扶”助残专项基金,为社会奉献爱心搭建更为便捷的平台。“99公益日”累计发布助残项目81个,筹集善款407万元位列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一。五年来累计向3100户残疾人家庭免费配发基本家电3420件,对1371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14155名残疾人办理免费公交地铁乘车卡、4319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给予贫困残疾人家庭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支出减免、推出专属通信优惠套餐等,每年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慰问金(物品)达700余万元,全市37个助残社会组织累计提供心理疏导、生活护理等服务3.7万人次,积极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姚婷 庄奕)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