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项目“要学农民种地”
发布时间:2023-01-10 11:01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陈旻皓

在近日举行的全市县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轮训班上,市政府主要领导希望全市条线和板块的同志,在抓项目时不要忙着搬砖头,要学农民种地——农民种地,播下种子,只要辛勤耕耘,就会人勤地不懒,种一季,收获一季。整天搬砖头,迟早会搬出大窟窿。

搬砖一词,网上被引申为重复机械、赚钱不多的苦活、累活。淘宝上,也有人把代销称作搬砖:只上架别人商品,通过链接供需双方,获取中间差。表面看,这种“搬砖”似有善经营的精明意味,但终归是靠天吃饭,做不大。抓项目也是一样,如果整天盯着挖项目,而不在招引好项目和培育壮大项目上花功夫,就会像搬砖头砌墙,搬到东可以砌,搬到西也可以砌,搬来搬去,都是低效的重复劳动,终究应了那句“不是在搬砖就是在搬砖的路上”的梗。

这种现象,工作中并不少见。就像热播剧《县委大院》里所反映的,一些地方为了上项目,千方百计跑信源,一有信息,就想方设法挖过来,只要能来,就大开绿灯,不管这项目是否符合本地产业方向、环保要求、上下游配套,只要能完成考核指标,就事事允诺。于是,看似科技生态,实则为套取政策优惠的项目来了,包装成高新技术的“危污乱散低”项目也来了,更有甚者,打着各种旗号、空手套白狼的妖魔鬼怪也到了。

这都是“搬砖头”惹的祸。究其原因,还是政绩观扭曲造成的。有的人正是看准了某些干部急功近利、热衷于表面政绩,才故意将问题项目穿上各种外衣、包装上各种概念、夹进各种故事,招摇撞骗。如果抓项目不问就里,捡到篮里都是菜,只管个人“流水”政绩,不管能否造福一方,这样的“砖头”必定一搬一个窟窿。

为官一方,当不图一时虚名,多为子孙造福,常怀“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心,这其实就是农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春种到秋收,一季有一季的茬,一日有一日的活,土壤适合种什么?气候适宜干什么?月初月半忙什么?每一天都闲不下心,也偷不得懒。

抓项目和种地一样。没有项目愁:哪里有项目?怎么引进来?有项目也省不了心:项目是什么?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吗?能否形成优势产业?如何带动上下游配套形成良性循环?……尤其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项目更要因时因势、精心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项目招引理应主动对标,在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做出正确决策。

刚过去的2022年,常州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8%,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磅礴起势,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一座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加速崛起。

十年耕耘结硕果。常州坚持主攻大项目值得圈点的启示,就在于始终结合产业特点、园区实际和产业链配套抓项目,聚焦有效投资,既招体量大的好项目,也引“小而优”的高端项目,按照“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要求,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搬不走”就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既让招引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来,也引导头部企业把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出口基地等设在常州,把产业链牢牢拴在常州;“压不垮”就是深化数实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拆不散”是针对重点产业固链补链强链,涵养良好产业生态,实现横向延伸、纵向攀高。比如比亚迪常州项目,自2019年4月比亚迪与常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以来,到2022年9月30日二期项目落子常州,3年多时间,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带动大批供应链企业就近配套、降本增效,同时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子常州。

这种“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培育项目理念,就像农民种地:播下种子,早出晚归清沟理墒、培土施肥、灌溉排涝、除草治虫,自然就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有这样的理念支撑,常州不仅昂首迈向万亿之城不是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也必定会名至实归,从城市定位变成城市地位。(许建俊)

苏ICP备08009317号-4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常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2000687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