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当优化,良法懂民情
禁放已10年。当年空气污染十分严重,人们急盼驱散雾霾,让空气尽快清新起来,因而绝大多数人支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经过这些年各方努力,如今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而疫情带来的抑郁氛围有如当年雾霾般浓厚,需要一种快乐的气氛来对冲,压抑的心情需要一种直观的方式来释放,因而绝大多数人便又希望,在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能够有限燃放烟花爆竹。此一时,彼一时。因时而异,与时俱进。大多城市体察民意,顺应民情,春节期间,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善政良法,百姓欢喜。
也有些城市反而进一步严厉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理由是,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有害有毒气体,损害人们呼吸系统;容易发生火灾、人身伤害等安全事故;名胜古迹较多,容易被损坏。其实,自从中国发明火药以来,燃放鞭炮烟花爆竹产生的气体,危害究竟如何,须有科学数据说话。再说,既然燃放产生的有害气体不可忽略,为什么国家或地方举办大型庆祝活动时,要燃放那么多烟花?另外,限定燃放场所,可以避免火灾事故;限定烟花爆竹小型化和燃放方式,可以避免人身伤害。禁止燃放是管理,有限燃放也是管理。但前者“一刀切”管理,如同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春节,过大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传统最深厚、文化最鲜明、内涵最丰富、形式最隆重的民俗大节。春节民俗,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国同庆,上下同欢,要把春节过得有滋有味,有欢有乐,有声有色,有情有调。过去物质匮乏,美食稀有,过年才能吃到美味佳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过去在吃的方面的年味,如今每天都可享有,从而人们感觉到过年没有什么新的特别盼头,年味越来越淡了。如今寻求年味,就要在精神文化、非饮食方面做好文章,让年味在创新中传承发展,让子孙后代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包括春节。(柏文学)